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0-06-29 10:00:00   【字体:

蔡祥荣:

感谢杨书记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网记者:

我想问一下鲁甸县龙头山的李善云书记。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就来到了鲁甸县龙头山镇考察,并做出相关要求。五年过去了,请问龙头山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今后有什么打算?谢谢!

 

中共鲁甸县委常委、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鲁甸县委常委、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 李善云: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借此机会,也感谢各位媒体一直以来对龙头山镇的关心与监督。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就到龙头山地震灾区视察,作出了“把恢复重建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恢复重建结束之日就是脱贫之时”的重要指示。五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抓重建战脱贫,龙头山镇在灾难中崛起,涅槃重生,一步跨越30年。如今的龙头山,一幢幢民房、一个个新村、一条条油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和满山遍野的花椒和核桃,展现在世人面前,向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交出了满意答卷。

五年来,基础设施大完善,人居环境大改善。

我们坚持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一起抓,投入17.39亿元实施恢复重建,完成了龙头山镇集镇及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重建民房15744户、修缮加固531户;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74条326公里,都香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构建起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实施管饮工程42件268公里,修建水池水窖7473个。群众过上了祖祖辈辈做梦都想过的新生活。

这里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地震中,王文巧家园尽毁、亲人遇难,现在,她们一家3口住进别墅新家,每年除了有2400元的低保金和5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务工月收入超过2000元。现在,王文巧脸上洋溢着幸福,表示:“现在的生活生产条件远远超过了震前水平,生活很开心”。

我们把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强化“路段、河段、垃圾池、绿化段”四个网格化管控,推进“厕所革命”,制定“三包”责任制,利用“光荣榜”“曝光台”,打好村规民约、爱心超市、公服岗位“组合拳”,建立完善垃圾、污水处理有偿服务机制,创建“最美庭院、最美村庄”,倡导文明新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产业发展全覆盖,群众生活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对龙头山花椒给予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高度肯定。我们把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转化为培育优势产业的强劲动力,按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目标,种植花椒6.8万亩、核桃10.3万亩,2019年,两项产值达3.5亿元。我给大家分享个群众的感慨:龙头山十年九旱,以往我们种植玉米等传统产业,亩产仅有500元左右,现在种植花椒,亩产达8000元。我们还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群众发自内心的说:“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人在林中住、钱从树上来”,实现了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大型养殖场落户我镇,年产仔猪18万头,将进一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辐射带动大面养殖。如今,全镇3548户1163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750元增加到现在的78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6%降至0.05%,实现了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胜利”。

五年来,感恩奋进入人心,坚定信心奔小康。

我们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走村入户、用心帮扶,实现了灾区群众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用实际行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个事例:在疫情防控中,全镇干部群众踊跃捐款,3天就捐了57.5万元,驰援湖北抗击疫情,展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未来龙头山,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一是围绕中心,紧扣大局谋发展。抓住创建省级“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的契机,全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干部培训基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个自信”窗口),融入“实现滇东北崛起”大局,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二是做活产业,壮大优势作示范。推进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深化“一村一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做大做活产业就业支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是做特小镇,转型向上求突破。立足“千年朱提银都”定位,全力加快龙头山镇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建成3A级景区,实现“一日游千年,千年一日游”。

最后,我们将继续发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苦拼实干,带领全镇5万多干部群众与全市、全省、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向着幸福生活再出发!

谢谢大家!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近年来,昭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很明显,在全省排在前列,对昭通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请陈市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做法,还有下一步的打算。谢谢!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真永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陈真永:

感谢经济日报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昭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昭通号称小昆明,这是因为昭通自古以来是云南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昭通曾因交通而兴旺,但也因交通而落后,未来也必将因交通而崛起。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很浅显,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交通不通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昭通要大发展,交通必须大发展”,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综合交通建设为基础,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面全面发展,有力地保障、促进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高速公路。“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12条高速公路、概算投资1300亿元,截至2019年底已全部落地建设。目前,镇毕、格巧、串佛、宜毕4条196.5公里已相继通车或分段建成,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完成投资、建设速度继续领跑全省。今年,全省将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昭通将贡献287公里,建成都香(烟堆山至龙头山)、宜昭一期、昭泸、镇赫、宜毕(威信至川滇界)5条(段),到今年末,全市11县(市、区)除永善县外将全部实现通高速公路。另外,今年我们还将启动3-4条互联互通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农村公路是“毛细血管”,我们同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17年底,实现了到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接近1.9万公里。

二是铁路。2019年,成贵铁路建成通车,镇雄、威信迈入高铁时代,从镇雄、威信到达成都、贵阳时间缩短为1-2小时,到昆明只需3小时。在建的叙毕铁路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去年,渝昆高铁云南段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省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届时昭通将又有4个县区(盐津、彝良、昭阳、鲁甸)通高铁,1个小时左右就能从昭通到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省会城市。当前,我们正在与四川、贵州的有关州市对接,向国家、省争取,谋划推动攀枝花-昭通-毕节-遵义、六盘水-威宁-昭通高速铁路建设,将把昭通作为新的铁路枢纽建设;“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谋划推动沿金沙江高速铁路建设,努力向着县县都能通高铁这个目标迈进。

三是水运。金沙江在昭通境内有465公里,建有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发电量接近2个三峡电站。水富港是万里长江第一港、云南北大门,云南最大内陆港、融入长江经济带出海港、枢纽港、集散中心,2020年1月,水富港扩能改造项目中嘴作业区开港试运行,3000吨级船舶可沿长江黄金水道直达上海。我们将继续把水富港建设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形成陆水联运开放大通道,真正实现云南通江达海的目标。

四是航空。昭通机场始建于1935年,在1994年改扩建复航至2012年近18年时间里,只有昭通-昆明这一条航线。我们积极开通昭通到重要城市的航班航线,目前,已开通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昆明、成都、重庆等8条航线,初步架起了昭通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四大区域”的“空中走廊”。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昭通新机场迁建工作,相关手续已经基本办理完毕,概算投资23亿元,力争今年实质性开工建设,计划2-3年建成。

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争取2022年县县通高速公路,2023年建成昭通新机场,2030年左右实现“县县通高铁”,未来昭通将成为滇川黔渝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

近年来,昭通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变干净了、变漂亮了、变美丽了,变得更加吸引八方客了,一座座新城在昭通拔地而起,一批批知名企业到昭通发展,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魅力正在显现,省耕山水城市综合体、文体产业新区、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千顷池等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到昭通走一走,看一看,共同感受、参与和见证昭通的发展。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昭通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比较重的。请问,36.24万群众搬迁以后,昭通市如何做好社区管理、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工作,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谢谢!

 

昭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施华松回答记者提问

昭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施华松: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心、关注,也感谢各媒体长期以来对昭通的支持和帮助。刚才,市委杨书记对昭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了全面的介绍,下面我就您刚才提出的问题作一个简要回答。

一、社区管理方面

广大搬迁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到新家园,总会遇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有的不会用电梯,有的出门后迷路找不到自己的楼栋、楼层,甚至不会使用马桶等等。为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构建社区联系楼宇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党建网格,推进社区党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三社联动”格局形成,衔接做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贴心服务等工作,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将63524名符合社会救助搬迁群众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1175名精神病人全部落实管护措施,做到群众搬到哪里、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为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全市30个800人以上安置区建立了111个党支部,组建了44个社区,配备社区干部537名,设置楼栋长827名。同时,广泛开展电器使用、交通安全、操家理务、文明礼仪、法律知识、技能提升、广场舞等内容丰富的培训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变思想观念、养成良好习惯。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1000余场14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贴心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办法。比如:鲁甸卯家湾安置区为了解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和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出行迷路的问题,制作了佩戴手环,上边详细记录了佩戴者个人、家庭成员、帮扶干部和住所的详细信息,可据此随时得到帮助;昭阳区红路安置区在楼栋、楼层张贴不同的水果、动物图案,方便不识字的群众记住自己的住所。

二、就学、就业、就医方面

就学方面。2019年下半年,我们就通过“五清”专项行动,摸清了“进城入镇”搬迁对象中共有58898名学生,需要转入安置区就学的就有41787人。为此,按照就近就学的原则,我们在安置区配套建设了44所学校(幼儿园22所、小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中学2所),所有学生入学都已得到保障。如: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在今年春季学期共有3403名学生需转入安置区周边就学。鲁甸县通过整合县崇文中学、四小、文屏镇幼儿园等教育资源进行分流安排,确保每一位学生就近就学。从安置区到各个分流学校最远的仅有2公里左右,并已安排充足大巴车安全接送。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就学条件。从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搬迁到靖安新区的群众李章洪说:“以前在老家距离最近的一所小学都有近10公里,孩子每天5点就要起床上学,冬天气候特别寒冷,小孩起得早、又受到风寒,12岁就患上了经常头痛的毛病。现在搬来靖安新区,步行7、8分钟就到学校了,在这里,不仅教学质量高、读书方便,就连孩子头痛的病都不发作了。”

就业方面。就业是保障搬迁群众“能致富”最重要的途径,群众有事做、有收入才“稳得下来”。为此,我们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力度,尽可能通过对外转移输出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一些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或一些年龄较大的劳动力,我们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引进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手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和物业服务管理岗位等措施,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每个劳动力都有对应的就业岗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2018 年及新增任务易迁劳动力13.74 万人,已就业12.28 万人,就业率89.37%。

就医方面。为扎实做好搬迁群众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我们在充分利用安置区周边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新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33个,同时配齐医务人员、配足医疗设备,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内就可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总体来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更足了。正如永善县红光安置区搬迁群众唐富相所说,“以前住在山村,成天与土地打交道,煮饭用的是灶头,全身抹得黑漆漆,身上弄得一股烟臭味。现在搬来新家最幸福的是生活条件好了,出去游玩不到三米就是柏油路,十七八米就是广场、超市,做什么事都很方便,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唐富相也逢人就说:“生在红旗下,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把这九个字记得了,一辈子就幸福了!”。

虽然我们在后续扶持发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下好“绣花功夫”,按照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在广大搬迁群众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做实、做细、做靓!尽最大努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谢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