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云县大寨镇推进土地效益最大化,切实助农增收——
盘活资源 土地“生金”

来源:云南日报          2019-10-11 07:43:51 【字体:

新民村委会小坝子靓丽的自然风光。

农技人员察看西红柿试种植情况。

新合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内西瓜“长”上树。

生态农产品“走出去”。

从云县县城出发,沿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约1个半小时就能抵达大寨镇。在叠嶂的山峦衬托下,苍翠的林木和掩映其中的农家新居更有魅力。大寨镇海拔1450米至2774米之间,辖区内百姓沿勐麻河和东西两山居住,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乡镇。

大寨镇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但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碎片化土地难以集中、山区土地抛荒无人耕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走出一条高寒、冷凉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大寨镇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立足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配置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布局和开源拓渠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全力推进山区土地效益最大化。

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一改促三变、实现五提高”的工作思路。采取土地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形式将土地进行有序流转,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手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按照“生态、绿色、循环、高效”的发展理念,引入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在促农增收的份额。同时,念好“山字经”,做活“山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茶叶、南药等特色产业,推广“林+禽”“林+饲”“林+药”等立体发展模式,提升土体产出率,提高土地附加值,切实助农增收。

设施农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走进大寨镇新合村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现代化种植大棚。在这里,滴灌、喷灌、导灌、太阳能杀虫灯、水肥一体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大棚内,蔬菜长势茂盛,瓜果挂满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一年以前,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碎片化土地“家营制”、产业品种单一收益低等问题还深深困扰着当地老百姓。为破解发展困局,大寨镇提出了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一改促三变、实现五提高”工作思路,引进企业并成立云县大寨天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折价入股,每年可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和二次利润分红。

“目前我们已对社员的143.42亩土地进行了流转,建成了27亩种植大棚,根据测产数值,单季亩产值将能达到4万至5万元。”大寨天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家宏表示,土地集中不仅解决了企业连片用地难的问题,通过对入股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引进现代化设施和技术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土地效益,促进企业增效和百姓增收。

合作社成立后,新合村村民李绍珍没有犹豫,就将自家田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应聘到基地进行务工。劳作之余,她给记者算起了这么一笔账。

“之前我家里种一季玉米一季油菜,除去成本每亩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李绍珍介绍,流转土地后,每亩地不仅能拿到1000元的分红,按照西红柿单季亩产值5万元计算,一年种两季后扣除成本纯收益为6万元,年底自己还能拿到20%也就是1.2万元的分红,收入比起此前大大增加了。

大寨镇党委书记谢丕提表示,新合村“农民变股东”打破了农户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土地埂界的限制,让土地重新“活”了起来。通过选准产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为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当地劳动力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解放了大量依附在土地上的劳动力。

以李绍珍为例,来到基地打工仅4个月,她已经拿到了6400元的工资,企业还即将替其缴纳三险。合作社社员除了股东分红之外还能获得劳务收入,实现了再次增收。

目前,该基地核心片区已种植茄子、西红柿、黄瓜等10余个品种作物,下一步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基地将完成“三品一标”申请注册,搭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将大寨建成云县“菜篮子”。

林下经济  提升立体种养实力

如果说新合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破了土地要素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那箐门口村念好“山字经”发展龙胆草、蕨菜、重楼等特色产业以及推广“林+禽”“林+饲”“林+药”等立体发展模式的“双管齐下”,则有力地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实现了从“土地刨食”到“土地掘金”的转变。

“2010年以前,我们村甚至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不少老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只能靠砍柴换米来勉强维持生计。”箐门口村党总支书记李家国表示。

如何改变产业薄弱的状况?箐门口村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靠山吃山”,依托现有资源,在村组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发展中草药种植、挖掘野菜引种繁育、尝试高山蔬菜种植……通过做活“山文章”,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箐门口村村民罗为彩家中,一间民房改建而成的“农村家庭党校”正在授课,附近村寨闻讯赶来的百姓将教室围得满满当当。“除了正常的党课学习外,基于村里的产业发展实际,我们还开设了龙胆草、重楼等中药材的种植培训课。”罗为彩介绍,“农村家庭党校”成立4年来培训范围已覆盖附近4个村民小组200余人,其中过半村民中草药收入已突破万元。

“不管哪个村寨,只要对中草药种植有兴趣都可以来,大家都发展起来了村子才会真正地变好。”罗为彩是箐门口完小的退休教师,也是当地第一个发展龙胆草种植的农户,去年,罗为彩老两口仅重楼、龙胆草以苗售卖,毛收入超过4万元,增强了其他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李家国介绍,在对村组道路、入户道路、生产道路进行硬化不断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箐门口村根据实际,找准发展路子,不断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对龙胆草、茶树生态管护,黑山羊、本地黄牛、山地鸡、蜜蜂养殖等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确保每户农户至少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

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通过美丽乡村、林业生态、安居幸福等工程建设,箐门口村这个深山里的村落如今已焕然一新。家家户户搬新居住新房,推窗见绿出门有景。2018年,箐门口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8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1元。

农旅融合  提炼农家食品品牌

四季披绿、硕果满山,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团结村的烧饵块庄园,沿路两侧的树上挂满了即将成熟的冬桃,站在庄园的高点处向下俯瞰,漫山青翠让人宛如置身世外桃源。谁也想不到,5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山地。

“这片土地一直都荒着,十分可惜,而当时左邻右舍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就想帮帮他们。”正在庄园农家乐里忙活着的烧饵块庄园负责人曾定云说起了回乡创业的初衷。2014年,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的他在村里的支持下,回乡流转了50亩山地,打算发展以种植冬桃、甜樱桃、杨梅等水果为主,养殖生态鱼、林下山地黑肉鸡等为辅的水果庄园。

经过5年的发展,烧饵块庄园的各项建设已初见雏形,路边山间鲜花盛开,以冬桃为主的10余个品种水果已进入挂果期,各类产品远销省内外。令人欣喜的是,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还吸引了北京、广东、四川等十余省份的游客慕名而来,团结村在农旅融合上的有益探索,真正实现了山头绿了、游客多了、村民富了。

“公司成立至今,30%以上的农产品和中药材均来源于大寨镇各村,公司还在当地设立了共建中药材基地和蜂蜜养殖基地,每年为整个大寨镇带动销售额1000多万元。”云县信合农业公司总经理何凤春表示,通过公司的前期努力,已帮助不少农产品走出了大山,相信借助农旅融合,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路子将越走越宽。

据介绍,大寨镇确立了“一廊两区三带五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在以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培养特色种植养殖业,优化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创建林下经济循环区、庭院经济及民宿体验区和农旅融合发展区“三区”建设,最终实现以生态自然文化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以茶叶为例,我们打造‘旭云茶’‘金寨茶’等品牌,并严格按照《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加强对古茶树的管护,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血液。”大寨镇宣传委员钱再超表示,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大寨镇将产业兴旺作为重点,以农兴旅,以旅带农,通过茶叶、核桃、南药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真正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 必威体育app官网: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省监察委员会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 云南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必威体育app官网:办公厅
运行维护:云南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